桃源县陬市镇:创新“三一三融”模式 赋能基层治理
近年来,常德市桃源县陬市镇退休干部党支部充分激活银发人才,通过创新“三一三融”模式赋能基层治理,擦亮“银发先锋”的鲜明底色。
建强一方阵地 以“党建融合”把准治理航向
将退休干部党支部打造成凝聚银发力量的“强磁场”,紧扣服务老党员和志愿队伍的核心属性,通过“党建+关建”“党建+工建”等特色品牌,让党支部凝聚力持续增强。筑牢思想根基。严格落实“三会一课”制度,确保党内活动常态化开展。针对年老体弱党员,每年坚持“送学上门”;定期组织红色教育基地“现场研学”,订阅《湖南日报》《求是》等报刊供党员学习。党支部始终以服务群众为出发点,组织党员深学中央会议精神、党的方针政策,重点研学与基层治理紧密相关的内容,让理论学习转化为服务群众的“金钥匙”。激活智库动能。以党员大会为平台,常态化开展基层治理建言献策活动,建起老党员人才智库。目前已有8名退休干部党员入库,收集到涉及防控拆违、集镇拆迁、招商引资等领域的“金点子”21条,其中13条被镇党委政府采纳。在集镇拆迁攻坚中,老党员们凭借熟民情、威望高的优势,成功化解10余起矛盾纠纷,成为基层治理的“智囊团”和“攻坚队”。擦亮党日品牌。以“扎根基层办实事,银发先锋显担当”为主题,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。老党员们发挥联系群众广、善做群众工作的优势,主动下沉村社,在政策宣传、矛盾调解中当先锋,让主题党日成为服务基层的“实践课”。
搭建一方舞台 以“工作融入”锻造治理尖兵
聚焦基层治理关键领域,让退休干部党支部成为银发人才施展才干的“大舞台”,在实践中锤炼为民服务本领。深耕民生一线,架起“连心桥”。全镇20个村(社区)均与退休干部党支部建立联系点,40余名老党员主动到基层报到,化身政策宣传员、矛盾调解员。党支部按特长组建“和美聚爱”调解组、银发志愿服务队等,联合5个两新党组织开展平安创建、“点亮微心愿”等活动,涌现出了黄嘉琪、涂金枝等一批优秀退休干部党员典型,深受村(社区)民朋友的欢迎与好评。聚力共富共享,铺就“增收路”。把扶残助残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,退休干部党支部将阵地建在陬市镇阳光家园(集残疾人托养、康复、就业于一体的服务机构),38名老党员与60余名残障人士结成帮扶对子。党支部书记涂金枝率先提出发展艾灸产业助残增收思路,带领老党员们规划生产车间、设计流水线,组织义务售卖12场,帮助阳光家园的残障人士增收。如今,这里的艾灸产品已通过老党员们牵线的渠道销往各地,成为残障人士的“幸福产业”。
营造一方家园 以“感情融洽”凝聚治理合力
紧扣老党员情感需求,通过暖心服务与文化浸润,让退休干部在基层治理中找到归属感、价值感,走出一条“文化聚能”的治理新路径。用关怀暖人心。落实退休谈话、节日慰问等制度,为孤寡、体弱的退休干部建立“一人一档”,每年送学上门20余次,让老党员感受到“组织就在身边”。以文化聚人气。打造“金秋风采园”文化阵地,常态化开展书法交流、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。阳光家园的牛阿姨常说:“老党员们来了之后,园里月月有活动,唱歌跳舞、写春联,我们的日子比蜜甜。”党支部还组织老党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、观看红色影片,让红色基因融入治理实践。靠认同激活力。通过“季度积分评比、年度总评公示”制度,从学习、服务、家风等方面量化考核,让老党员在“比学赶超”中焕发热情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退休干部主动请缨参与基层治理,用“夕阳红”照亮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路。
陬市镇以“三一三融”模式激活银发力量,让退休干部从“幕后”走到“台前”,在基层治理的大舞台上续写华章,为构建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“银发动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