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业务工作>关心下一代>详细内容

初心不改育人路——郑传岩

来源:澧县关工委 发布时间:2025-08-20 17:25:47 【字体:

郑传岩,男,85岁,中共党员,澧县如东乡枫林学校退休教师,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。他退休后,戎装不解,催马又跨征鞍,初心不改地坚持着教学育人之路。

扎根乡土,创新探索家庭教育新路径

2002年9月,刚退休的郑传岩老师,本可安享清福。但在乡党委的邀请下,他毫不犹豫地接过了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重担,开启了一段长达20余载、退而不休的育人新征程。

郑传岩深知,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核心在于铸魂育人,而家庭是育人的第一课堂。上任伊始,他就将目光聚焦于党建引领家庭教育这片至关重要的阵地。他积极联络枫林学校党支部、“五老”,为乡党委出谋划策,探索如何将党的关怀送到每个家庭。在他的大力推动下,2005年底,一项创新性实践——以枫林村为试点的“模范育才党支部”建设应运而生。村党支部书记亲自担任家长学校校委会主任,妇女主任任家庭教育讲师团团长,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。将“家长入校学习”明确写入村规民约,引导全村家长进入家长学校系统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。利用“三八”妇女节等契机,组织开展“文明奶奶”“文明妈妈”评选和教子经验交流活动,让身边鲜活的榜样力量带动整个乡村学习家庭教育。

郑传岩主动谋划、勇挑大梁,将家庭教育课堂建在了支部上,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,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鼓励和推介。

拓展阵地,让教育之花开遍村头巷尾

郑传岩认识到,要让家庭教育真正惠及千家万户,必须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,吸引更多力量参与。于是,他开始了更具创造性的探索。

郑传岩凝聚起如东乡58名“五老”骨干,将他们按地域分编成若干小组,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活跃在基层的家庭教育中心。这一举措,彻底改变了以往单纯把家长请进学校、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单一模式,创造性地将家庭教育的课堂搬到了村头巷尾、农家院落、大树底下,让教育变得触手可及。他还发展了百余名志愿者不定期地组织村民老少开展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交流活动:或一起诵读经典家训,或讲述家风故事,或讨论育儿难题,或齐唱教育主题歌曲。这种寓教于乐、老少皆宜的方式,让家庭教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浸润人心。为了给家长们提供更系统的学习资源,郑传岩积极联系企业,启动了“每户一案图书、每家一盘光碟”的家庭教育资料工程,分批次精心挑选购置了家庭教育、儿童心理、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实用书籍。短短两年时间,如东乡11个行政村的家庭基本实现了“学习有书本,解难有案例,讨论不出组,交流有伙伴”的可喜局面。

郑传岩创新的教育模式结出了丰硕果实,钟广莲、郭桃林等家庭脱颖而出,荣获省级“优秀学习型家庭”称号,他的事迹和教育方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。

深耕不辍,在理论与实践融合中精进求索

郑传岩深知,扎实的实践需要深厚的理论支撑,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。因此,他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思考,笔耕不辍,将多年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不断凝练、升华。

郑传岩首创性地提出了《家长学校“1+3新型课堂》模式(即学校核心课堂+村支部课堂、村头巷尾课堂、学校窗口课堂),这一源于实践、指导实践的理论成果,最终登上了国家级教育期刊,为农村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“如东经验”。这仅仅是他学术探索的一个缩影。截止2024年底,他撰写了“留守儿童的分布与对策”等11份调研报告;参与了“创新开展关爱,促进孩子健康成长”等5个家庭教育课题的研究;个人出版了《教育诗歌集》1册,手写诗文合集1册,编写“亲子”教材2本、课件1套;发表国家级论文1篇,省级2篇,市县级4篇。

尤为可贵的是,郑传岩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。每一次为乡镇家长学校授课前,他必定深入村组,实地走访了解家长们的真实困惑和需求,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挑灯备课,精心准备。他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,而是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的智慧,语言朴实生动,案例鲜活贴切,极具吸引力。每当听说郑老师要来上课,除应到学生家长外,学校附近居民纷纷闻讯赶来旁听,深感科学教子大有学问。

回首郑传岩退休后的这20多年,并非没有安逸舒适的选择摆在面前。刚退休时,儿媳希望这位信得过的老父亲去管理自家的个体商铺,做一位可靠又无需付工资的“掌柜”;老伴心疼他,建议他发挥自己书法和绘画的专长,开个培训班,既能轻松挣些钱贴补儿孙,又显得体面自在;远在北海教育集团的挚友更是数次打来电话,以优厚的酬金力邀他南下合作办学……面对这些充满诱惑的选项,郑传岩的回答坚定而坦荡:“我活着,就是为了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信条:敬业与奉献!”他用一首诗铿锵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志:“园丁生世不言痴,经雨经风串串诗。冥部若催归地府,精魂也化护花泥。”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