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业务工作>作用发挥>详细内容

王浦堂 :为党立言 为国存史 为民修志

来源:石门县委老干部局 发布时间:2025-10-28 16:28:49 【字体:

“人老心不老,修史干到老,多出几本书,留作传家宝。”83 岁的王浦堂用这句话诠释着自己退休后的人生追求。

自 2002 年退休担任石门县委党史联络组组长以来,这位曾历任县委常委、县委办主任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老党员,始终以 “为党立言、为国存史、为民修志” 为初心,在史志工作岗位上坚守二十余载,牵头或参与编修《中国共产党石门党史》《石门英烈传》等 11 本红色谱书,用笔墨为石门红色历史立传,以行动践行老党员的使命担当。

献良言,出高策,乐当史志工作的“热心人”

2002 年,受县委分管党史工作的领导邀请,王浦堂接过县委党史联络组组长的担子。面对这个 “无权无钱” 的岗位,他却干劲十足:“党史工作是为党存史、为时代立传的大事,只要组织需要,我就愿意干!”

为让史志工作创出新业绩,他成了县委党史办的 “常客”—— 定期召集联络组老同志围坐讨论,把大家的想法汇总梳理,针对性提出四点建议:“第一,咱们编的书必须是范本、是精品,不能马虎;第二,每年得有新课题,既要完成上级任务,更要结合石门实际,编出有存史、资政价值的书;第三,思路要新,不能守着老办法;第四,得拓宽活动领域,让党史联络工作活起来。”

在他的推动下,县委党史联络组每年至少开展 2 次专题活动,史志工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。看到党史联络工作经费紧张,他又主动奔走:“党史工作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,经费保障得跟上!” 他多次向县委领导、省市党史联络组老领导反映情况,最终推动工作经费从每年 5000 元增加到 3 万元,为史志工作开展筑牢了保障。

勤动手,严把关,甘为史志队伍的“编外人”

“史志书籍是留给后人的‘信史’,一个字、一个数据都不能错!” 在职时就以 “笔杆子” 闻名的王浦堂,退休后成了县委党史办的 “编外干部”—— 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,只要史志办有需要,他随喊随到,有时甚至不请自到,抱着资料就扎进办公室。

编修《中国共产党石门地方史》第一卷时,光是纲目他就亲自修改了四次。同事劝他:“王主任,您年纪大了,大概方向把好就行,细节我们来盯。” 他却摆摆手:“纲目是一本书的骨架,骨架立不牢,内容再好也撑不起来。” 不仅如此,他还坚持把 “党史人物” 列为专篇:“石门的革命先辈为国家和人民付出太多,他们的故事必须好好写、好好传!” 最终,这部书被省委党史研究室作为地方党史正本范本向全省推荐。

编纂《主政石门》时,为确保 29 名传主的史实准确,他戴着老花镜,逐人查阅档案、核对资料,遇到不确定的地方,还会专程上门找知情人核实。“写史要对得起历史、对得起后人,半点马虎都不行。” 在他的影响下,县委史志办编纂的书籍质量节节高 ——《石门年鉴(2008)》获评全省县级综合年鉴一等奖(全省仅 6 家、常德市仅 1 家),《中国共产党石门地方史》(第二卷)、《主政石门》分别拿下全省党史研究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。

善资政,乐育人,愿成史志事业的“常青树”

“史志不是锁在抽屉里的书,要让它走出去,服务现实、教育后人!” 王浦堂始终主张 “开门办史”,把史志工作的价值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。

看到不少学生不了解家乡历史,他主动提议:“要让党史进校园,让孩子们知道石门的红色故事!”2012 年 10 月,他带着 100 多套史志书籍走进石门二中,参加 “党史教育进校园” 活动。活动后,他又推动这项工作在全县 43 所中小学校和职中铺开。2021 年 5 月,81 岁的他还专程到蒙泉镇磐石完小,给孩子们讲石门南乡起义的故事:“孩子们,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英雄先烈用鲜血换来的,你们一定要记住他们,好好学习,长大后建设家乡、报效国家!”

在资政服务上,他同样不遗余力。2011 年石门开展苏区县申报工作,他作为顾问坚持坐班,带头撰写 1 万多字的《石门苏区史考略》,提出多条合理化建议;作为县老区建设促进委员会顾问,他为革命老区正名、争取政策待遇四处奔走;二十多年来,他组织党史联络组老同志累计提出 30 多条建议,大多被县委、县政府采纳。2023 年 5 月,他又建议启动《石门县志愿军英雄英烈谱》编纂:“抗美援朝的历史不能忘,石门籍志愿军英雄的故事得留下来!” 如今,这部书的编纂工作正稳步推进,即将填补石门抗美援朝史料汇编的空白。

二十载春秋,王浦堂用笔墨书写忠诚,用行动践行初心。他先后获评全省、全市党史联络工作先进个人、全市老区建设先进个人,而他最珍视的,却是书架上那一本本凝聚心血的史志书籍。“只要我还能动,就会一直把修史编志的事干下去,为石门的红色历史多留一笔,为后人多留一份念想。” 这位老党员的话语朴实,却满含对党的赤诚、对家乡的深情。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