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综合动态>工作动态>详细内容

痴心公益为孩子 毕生心血献教育——文非老师,一路走好!

来源:市委老干部局 发布时间:2019-02-18 15:39:24 【字体:

石门县白云乡望羊联校原校长文非同志于2月12日晚与世长辞。

文非,男,享年88岁,中共党员,石门县白云乡鹤山村人,1990年从教育战线退休,1993年起,担任白云乡扶贫助学基金会会长至今。24年来,他因贡献突出多次被评为省、市、县“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”“优秀共产党员”“五好老干部”等荣誉称号,2006年6月,被评为“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”,2016年被评为全市离退休干部“奉献之星”。这位耄耋之年的老干部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,为教育奉献一生的战士,文非老师,一路走好。

一片痴心为孩子


工作中的文老

1990年,辛苦工作了42年的他退休了,回到白云乡农村老家,准备安享晚年。但没几天却发现一个问题:村里有几个孩子因贫困失学在家。他焦急了、他忧虑了。1993年7月24日,中央电视台《观察与思考》栏目,以《奠基工程的呼唤》为题,播放了白云乡望羊桥山区儿童失学的状况。“治贫必先治愚,治愚必先办学”。一个长期稳定救助贫困孩子上学的念头浮现在他的脑海—成立一个扶贫助学基金会,向社会募捐,来救助失学儿童。在21位离退休教师的支持下,文非向石门县人民政府提出了申请。同年8月18日,以“募集资金、资助贫困学生”为宗旨的扶贫助学基金会成立。他也义不容辞地担任起基金会的负责人。

在付出大量精力的同时,文非从有限的退休金中拿出资金1.2万多元,将先后荣获“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”“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者”“湖南省首届慈善奖”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”“常德市十大新闻人物”“市首届道德模范”“市十大老人之星”“全市优秀共产党员”等数十项荣誉称号的1.6万多元奖金,全部捐给了基金会。他发动家人和亲戚先后捐款近7万元,其中妻兄覃文海全家7人捐款3.9万元,自己与农民老伴覃文春长期居住在白云乡鹤山村简陋的木屋中,无怨无悔。

一路风尘筹善款


文老与孩子们

为了募集救助资金,文非从此走上了漫长的走访摸底与筹资之路。为了募集助学基金,他不畏艰难,不辞辛劳,不计报酬,带头捐款,发扬历经千辛万苦、说尽千言万语、走遍千山万水、想尽千方百计的“四千精神”,先后到长沙、南京、北京等20多个省市筹款,行程达3万余里。24年来,他出门募捐,从未要过一分钱的劳动报酬,出门住最便宜的旅馆,吃最便宜的快餐,餐宿费用大多也是自掏腰包,就连省、市发的15700多元个人奖金都捐给了基金会。

为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奉献爱心,他亲写启事,自费印发5000多份到各地,甚至到国外湘籍人士手中,24年来所写书信启事合起来比他的身高还高。为了募得更多捐款,他将一些感人事迹编成《爱心简报》散发到各地。

有人说:“你都这把年纪了,为什么还要拼死拼活地干?到底图什么?”还有人取笑他:“你这个到处化缘的叫花子,还打算坚持多久?”对这些闲言碎语,他都一笑了之。他说:人,只有多为别人着想,精神才有寄托,生活才有阳光,生命才更有意义。

为了让捐助者对募捐款的使用能够放心,文非要求基金会对捐款必须笔笔有账,分文有据,任何一笔开支,需要基金会9个人的签字才能够报销,而且仅限于邮资、电话费、部分车费和打印费。

一腔热情结硕果


文老在“道德讲堂”上

在文非的发动下,基金会成员队伍不断壮大,一大群爱心人士成为基金会的坚强后盾,基金会已在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大庆、乌鲁木齐、旧金山等地设立了13个募捐点。

24年来,基金会累计募集基金220余万,先后资助全县425名(其中白云镇278人)贫困家庭学生读完高中或大学,其中216人大学毕业。磨市镇九伙坪的胡祥敏在2016年考上了清华大学。所有家庭都通过励志教育、爱心帮助摆脱了贫困改变了命运,形成了在全县19个农村乡镇中高学历多、成功多、成才多、回报贡献多、由受助人到资助人多的“白云现象”及扶贫助学“石门品牌”。作为会长,文非多次受到国家、省、市、县表彰奖励。

龚华玉1997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石门一中,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,只想尽快就业的她选择了常德某中专学校学习,是文非伸出援手,帮她顺利实习、毕业并推荐到长沙就业。她后来继续到中南大学深造,如今已经是湖南省职业病防治医院(省劳卫所)副教授。工作后,龚华玉结对帮扶白云镇悬钟峪村欧阳佳美,从初中二年级至石门一中考上厦门大学。欧阳佳美参加工作后,又结对帮扶了白云镇北峪湾村的苏海荣从小学至高中毕业,还资助了苏家湾村的刘梓良和石门二中的陈辉云。

爱河流淌,爱心传递。受助的龚鹏从湖南大学毕业后,成长为上尉军官,除每年给基金会捐赠4000元外,还结对资助了家乡的吴悦。黄银、欧锋、文书辉、谢辉琼、贾珍礼、张桂芳、戴勇等受助学生走向社会后,尽心尽力地帮助那些和他们当初一样需要帮助的学弟学妹们,“复制”自己的成长之路,成为文非事业的“接力者”。

24年来,他苦了自己,亏了小家,但他从不后悔、不言弃。“不愁落日近黄昏,甘献余热救孩子”—这是他的自勉,也是他为了贫困孩子不顾年高体弱,不辞辛劳,四处奔波最好的写照!

文非老师,一路走好……

(供稿:石门县委老干部局)

(编辑:单鑫)

(审签:熊志发)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