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和我的新中国·离休干部口述实录⑥】记忆里的“新”火燎原
□晏克思/口述 本报记者 丁时慧/整理
人物档案
晏克思,1930年出生于湖南浏阳,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58年进入常德文教和科技战线工作,1987年从常德县科委离休。
人物金句
“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的基础,是社会发展的动力。”
“天上的星星数不清,地上的创新如星星。”
我叫晏克思,今年94岁,这一辈子的感慨啊,就像我的名字一样——克服旧思想,迎接新时代。我见过黄包车夫,也坐过高铁飞机,亲眼见证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,以燎原之势,让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一
我们小时候,哪里晓得科技是什么东西。能把日子好好过下去,已经是奢望了。
在我两岁时,父亲去世,大哥失联,二哥被送到伯伯家寄养,好几个姐姐也都陆续夭折了。你们说苦不苦?我的母亲还患有精神病,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。
所幸外婆缝补的手艺好,起早贪黑给别人赶制衣裳,勉强能给我们仨挣顿饱饭。
有时候外婆忙着赶工,要母亲给我们煮点饭,结果烧出来一坨黑黢黢的东西,我们心疼得很,舍不得糟蹋粮食,只得硬着头皮吃下去。
到我懂事一些了,看到同龄的孩子进了学堂,说不羡慕是假的。但没钱怎么读书?我就去庙里收集些香灰,再抹到挂历上学习写字。
外婆帮我把歪七扭八的字寄给二哥,每次等回信的时候,又期待又煎熬。哪里像现在一样,人人都有手机,随时可以联系。想见面了,还可以打视频电话。
后来家里条件好些了,我就去读书了。
1949年,我初二放暑假的时候,浏阳突然来了很多解放军。刚开始怕呀!怕他们和土匪一样砸门抢东西,家家户户就用粗木棍把门顶得严严实实,只敢从门缝里往外看。没想到解放军规矩得很,只是找了个大的广场打地铺。我们胆子大起来了,就主动把门打开,邀请他们到家里休息。他们不仅很讲礼貌,还帮我们扫地、干农活,慢慢地就在我们那儿住下了。
我们浏阳话土得很,蛋喊“钵钵”,窗户喊“槛槛儿”,我好歹读了初中,能说一些普通话,解放军听不懂土话,就让我当翻译。我也积极得很,尽职尽责当好翻译,一来二去就和他们混熟了。
一段时间后,解放军准备继续行进了,问我要不要参军。我就这样跟着部队一路到了长沙,又去了湘潭,转业后没几年又调到常德。和科技事业结缘,属于误打误撞,却没想到偶然成就了热爱。
我进入常德县科委时,正是科技队伍逐步壮大的时期。常德专区科委和科协成立不久,各县市也陆续成立了相应的机构,配备了专职人员,负责科技管理,组织科普活动。
数学、农学、医学等学会也陆续建立了。那时,我们经常能看到,农业技术人员进农村辅导农业技术,工程技术人员到工厂进行技术难题会诊,有点像现在的科技特派员,帮大家解决一些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。
常德专区科委还编制了工作规划,提出了全区科技发展的五年目标,制定了实施计划。我们跟着规划走,有了方向,也有了信心。
二
虽然我在科委主要是做行政工作,但既然进了这个行业,自然不能当个什么也不懂的门外汉。我初中肄业,文化水平不高,白天干完工作后,就把从各处借来的资料抱回家翻看。能搞懂的知识我就使劲记在脑子里,搞不懂的就标注出来,第二天再去请教专家。
不止我一个,科技战线的工作人员都鼓足了干劲,科技事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!能明显感觉到,领导们对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视,群众对于科技改变生活也有了一些期待。
比如高秆改矮秆等农技改良,是大家最关注的。毕竟农业科技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,和老百姓的饭碗息息相关。我还依稀记得,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,常德地区的科技人员已经突破了好几千人,各行各业技术革新全面开花,至少都有1000项了。
要说印象最深的科研项目,是我自己在蔡家岗公社主持攻克的课题——“石煤究竟能不能产生煤气?”
大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我们邀请了很多国家级、省级研究人员来到蔡家岗。研究人员从白天干到晚上,我就守着他们,做些上传下达的工作,确保研究顺利进行。
那时蔡家岗的书记刘春樵也是省领导,亲切得很。他过来视察从不打招呼,也不需要接待,偶尔和我们一起吃个晚饭,聊聊实验的进度,问问有没有遇到难题。
实验大概进行了1年。突然有一天,一个研究员大喊一声——“成功了!”我第一反应是懵了,然后才回过神来,看到大家眼眶里都含着激动的泪水。
之后,刘春樵在蔡家岗主持召开了全省的现场会。大伙儿都铆足了劲,有撸起袖子铲煤的,有戴着安全帽操作设备的,热闹极了。在机器的轰鸣声中,我们成功演示了石煤产生煤气的全过程,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,许久都没有停。
1970年前,蔡家岗公社没有开发利用石煤,还是一个三无(集体无积累、粮食无储备、社员无存款)、三靠(花钱靠贷款、吃粮靠返销、烧煤靠外地)的穷公社。后来,蔡家岗开发利用石煤烧石灰、制水泥、做砖瓦,造渣肥。到1978年,社队企业发展到96个,形成了以石煤为燃料、原料的社队企业网,公社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在后来的全国煤矸石、石煤综合利用经验交流会上,蔡家岗的创新案例成为了被推介的典型。
小小的石煤,就这样把蔡家岗盘活了。
是啊,科技创新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。像是现在家家户户都在看的电视呀,洗衣粉中经常用到的酶制剂呀,在这一时期都陆续出现了。
那时候,我们还派出了一些农技人员去非洲、拉丁美洲等地进行技术援助,一改以前只能从国外“引进来”的局面,也能昂首挺胸“走出去”了。
三
我离休前,科技事业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,在科研经费、科研成果、科研人员等方面都有体现。
改革开放以后的十年间,全区下达了1200多万元科研经费,新产品和新的科技成果累计新增产值20多亿元。
那时,1块钱就可以买1斤猪肉,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。20多亿元可以给大家带来多少好处,这个账我都算不来了。
科学技术的发展实打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。
我还记得以前搞沼气工作时,组了个沼气师傅队伍,到农村推广沼气池。像去石板滩、石门桥这些地方,大概20公里的路,我们全靠骑自行车。我一般会带点咸蛋、皮蛋揣兜里,骑累了就吃几个补充能量。现在啊,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,想去哪里都方便,再也不用自己用脚蹬了。
以前每到涨水的时候,我们就要穿上蓑衣、戴上斗笠上堤,打着手电、带着喇叭喊群众转移。现在我们对气象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,对洪涝灾害有了预警,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还有采煤这一块,以前是人工挑运,见煤就采,见岩就躲,见水就跑,生产效率低,还极易发生事故。我们对地质、测量、采煤工艺等进行了研究,改进了一些技术,极大提高了采煤工人的安全系数。
但你们要知道,科学技术是螺旋式上升的,科技工作需要不停地创新和进步。
就好比前面说的石煤,在上世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,但现在来看,石煤是发热值低、污染重的劣质煤。听说前几年,政府对石板滩石煤矿区遗留矿坑进行了整治,重点解决了石煤自燃、污水外溢、生态破坏等问题。
我今年94岁了,还是个会玩手机的潮人。每次看到科技方面的变化,我都振奋不已。
前些天我还刷到了太空旅行的新闻,说是乘客可以花钱乘坐飞船看到地球的曲线,还能体验失重的感觉。
你们坐过无人驾驶的汽车吗?听说蛮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汽车了,希望能早点在常德推广,让我在有生之年还能体验一番。
解放前百废待兴,更谈不上科技创新。现在呢,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在短短几十年达到如此高的发展水平?
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的基础,是社会发展的动力。我情不自禁写了两句打油诗——天上的星星数不清,地上的创新如星星。你们觉得怎么样?
【记者手记】
干一行 爱一行 精一行
□丁时慧
从浏阳到湘潭再到常德,从部队到企业再到文教战线、科技战线,每一次身份的转变,对晏克思来说,都是一次从头再来的尝试。
我们疑惑:频繁转行会不会有抵触情绪?但她接受采访时总是乐呵呵地说:“哪里会想那么多?只想着干一行就要爱一行、精一行。”
省科委的领导曾经在全省的大会上提到她,说常德这名女同志,身上挑着科技工作的几个重担,还能搞得非常好,不容易,值得表扬。
是的,晏克思瘦小的身体里有极大的能量,凡事都要精益求精。也有一些人说她搞工作太过泼辣、较真,她给我的感觉是:与其做“差不多小姐”,她更愿意做“泼辣小姐”。
本组系列报道进行到现在,我们已经记录了6名离休干部的故事。他们都经历过社会的巨大变革,也曾在工作中遇到不少的困难与挑战,但哪怕文化水平不高,哪怕一头雾水迈入全新的行业,他们也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,从头开始摸索,并且不停“充电”,最终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非凡的成绩。
干一行、爱一行、精一行。采访结束时,晏老的话还在耳边久久回响。那是一名九旬老者一生的信念,也是一位前辈对年轻人的殷切鼓励。新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舞台,那就抓住机会,去全心投入,去发光发热吧!
延伸阅读
古楚属地常德,科学技术源远流长。
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、半殖民地社会中,由于各种原因,常德自然科学理论研究薄弱,科学技术发展缓慢。
新中国成立后,常德响应党中央“向科学进军”号召,全区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。自然科技人员由1949年的300人发展到1987年的24000多人。
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初创,改革开放以来的恢复和大发展,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战略推进……新中国成立75年来,常德科技创新迎来了新的春天,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全市授权专利从2001年的133件增加到2023年的2846件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相当于2005年的28倍,达到518.45亿元。
如今,常德坚持科技赋能产业,重点为“4+3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智力、技术支撑,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总数突破1000家,国、省级创新平台达到285家。
锚定“三个高地”、推进“二次创业”。常德,正在加速提升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水平,朝着科技强市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。